第三十六章 建学堂-《小人治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祭拜范夫子,说破了天,一个小县城要怎么样才能花出去千两纹银,这也太浮夸了一些,但是理由变成建学堂就截然不同了,自古以来教育便是立国之本,百年大计,谁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想要加强教育,哪里是那么容易的,办学堂,请先生,每一样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,顿时间内还看不见成效。

    道理谁都知道,可是国家每年的税收都是有限的,政治,军事,河患,旱灾,那一样不用花钱,那一样不比教育重要,哪怕是宋朝,每一年分拨到教育上的钱财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如何能够把地方的教育发展起来,就成为了当地官员的一道重要课题,当然,人家大的书院自然不会为这个问题发愁,全国上下无数的读书人都抢破脑袋要到人家那里去呢,可是一些穷乡僻壤里若是想要办一个学堂,大多就只能依靠民间力量了。

    历朝历代,民间的有钱人数不胜数,可是人家有钱,人家自己请个先生在家里教导自己的后辈就行了,何苦非要出钱修建学堂呢,所以凡事修建学堂的,若不是心怀天下的慈悲人,便是以官方的名义,私人出资,合办的学堂。

    这种官方名义修建的学堂,自然会成为在任官员的政绩,可是富商的钱也是钱,人家钱再多,也是自己挣下来的,自然不会平白拿出来给官方办学,其中必然会有什么隐秘的利益交换,各取所需,谁亏谁赚,还不一定呢。

    这样的手段,王全早自然是见识过,没有太多惊奇,他同样也知道,每个县城虽然位置不同,风情不一,可是治理办法却都差不多,不可能指望手下只有一类人就能把全县治理好,官士农商学,互相制衡,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王全早不由得又有些憋屈,你看这些商人大户,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之后,自己竟然还不能对他们做些什么,他们只不过是拿出来了一千两银子,就能够把自己打发了,就算这样,也都还罢了,毕竟自己是官,他们是商,两个阶级,必然是要对立的,可悲的是,自己身为县令,而自己的主簿却是向着商人说话的,那么自己在这里,岂不是孤身一人,毫无依靠了吗?

    马长青看王全早不说话,自以为看穿了王全早心中在想什么,心中高兴,暗自为自己的小聪明鼓掌叫好,上前道:“大人,那刘猛辰等人的银子……”

    王全早不贪,可他却是一个很实际的人,做官自然有做官的无奈,人家想尽了办法给你送钱,你要是不要的话,岂不是看不起人家,人家被看不起了,岂不是要想办法来对付你,王全早虽然不贪,可却不愿意因为这样的事情反而遭了暗算。

    王全早想了想,直接说道:“刘员外此举大善,这件事就交给你了,力争在年底之前把学堂开办起来。”

    事情就这么完美的解决了,王全早甚至连礼单都没看,直接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马长青,自己干干净净,落了一个心安理得,还有一个好名声,而马长青心中也高兴,在这么一个穷地方,办一个学堂哪里用得了千两银子,剩下的,岂不是就能进了自己的腰包。

    马长青想着,脸上已经笑开了花,王全早看见,心中厌恶,想要难为没马长青一下,便又把眉头皱起来了,问道:“马大人,还有一事,有些麻烦。”

    马长青急忙问道:“大人还有何事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